晋江市英林中学心理辅导中心
 
 

用户登录

咨询中心

[ 首页 ┊ 退出 ]
暴力教育一次都嫌多
字体大小-【 】视力保护色 -【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(默认色)2015/4/8 9:56:33 

导读:父母习惯于用暴力教育孩子,无论你教育的内容是什么,孩子首先学会的,都是暴力本身。

  女儿凯蒂生平第一次遭遇的暴力侵害,来自她幼儿园的朋友L。L比凯蒂大两岁,平时乐于充当兄长的角色,关心她、帮助她并保护她。但是凯蒂很有主见,经常拒绝他的指正和帮助。L总是向我们报告说,凯蒂“不乖”、“不听话”,直到他的妈妈阻止他进行这样的评价。

  有一天,凯蒂左右脸颊都出现血痕,她说是L用双手指甲掐的,原因是他说她“不听话”。我们告诉了L的妈妈。他妈妈立即严厉地训斥了他,打了他的手掌,让他数次当面向凯蒂道歉,并给凯蒂买了礼物。事隔多日,L见到我,还哭着道歉,我赶紧说,不用啦,都过去了。

  令人震惊的是,没过多久,L再以同样的手法,打了凯蒂两次。最后一次,我在电话中向他妈妈表达了不满。第二天,在去幼儿园的路上,凯蒂和她妈妈遇到了L和他妈妈。L的妈妈拉过L的手给凯蒂和她妈妈看,一双小手被打得红肿,让人目不忍睹。

  我听到这个消息,感到非常悲哀。一个5岁孩子,受到如此体罚,实在令人心疼。而且,我明白了这个平时乖巧可爱的孩子,为什么会有暴力倾向。这位望子成龙的母亲,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,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如此苛严,他为什么还会一犯再犯?其实道理非常简单,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”——孩子的一言一行,都是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模仿。父母习惯于用暴力教育孩子,无论你教育的内容是什么,孩子首先学会的,都是暴力本身。

  我担心幼儿园老师看见L的双手后报警。在西方社会,孩子受到任何暴力侵害,警察都会管,无论这个侵害者是孩子的父母还是陌生人,也无论打的理由是什么。警察上门之后,认为情况严重的话,这位可怜的母亲,甚至可能失去对孩子的监护权。

  因此,当我看到国内一则新闻引发的讨论,真有说不出的惊讶。这则新闻说,在长沙一辆公交车上,一个8岁小姑娘对着一位七旬老太出言不逊,骂其“你老年痴呆吧”“神经病”。旁边的女乘客看不顺眼,当场出手连打小姑娘三个耳光,导致她的脸肿了好几天,再也不敢坐公交车上学。公交车司机对记者说,他以为是家长在教育自己家孩子。

  我可以想象,在我每天往来的德国地铁上,假如成人出手痛殴孩子,无论出于什么理由,也无论打人者是不是孩子的家长,一定会有人制止并报警。警察来了之后,无论这个孩子说过什么,做过什么,这都会被认定为一起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事件,打人者将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。

  让我惊讶的是,中国网络舆论似乎倾向于支持打人者。在网易论坛的调查中,截至本文写作时,64.40%的人认为“活该被打,谁叫你对老人出言不逊”,还有13.31%的人选择“我要在车里,我直接上脚”,只有22.29%的人认为“不该动手,那还是个孩子”。这个调查题的暴力倾向就很明显,不仅给出“直接上脚”的选项,而且反对打人的只有一项,还要加上“那还是个孩子”——假如不是孩子呢,更应该拳打脚踢了?这让人想到前不久的“反日”游行中,北京一个叫韩德强的教授,出手打了一位老人几个耳光,理由是那位老人用言语“骂”了“毛主席他老人家”。

  赞同暴力袭击未成年人的理由,是小姑娘辱骂七旬老人,应该被“教训”——正如韩德强教授认为那位老人口吐“汉奸言论”,是可忍孰不可忍?在我看来,小姑娘的辱骂当然不对,但是无论如何都属于言论范畴,旁人可以呵斥她,老人也可以去告她,但是不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。而且,正如我前面所说,暴力也解决不了问题。有人说,这样就能让小姑娘记住,辱骂老人是不对的。其实,并没有人从道理上去说服她。她记住的,只有暴力,以为强权即真理。

  有人问,不给一点“(暴力)教训”,孩子能学好吗?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,孩子的首要学习模式,都不是听其言,而是观其行。你打孩子,孩子首先学到的是暴力本身,而不是你为什么使用暴力。很多父母都搞反了。即便孩子明白了为什么挨打,但是接下来他们要做的事,就是通过撒谎来躲避暴力。

 
 心闻来源: 来自网络 点击:1
       

    
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
  
关于我们 ┊ 联系我们 ┊ 系统帮助 ┊ 技术支持 ┊ 返回首页
Copyright ©授权使用:   Powered by 心思路  All Rights Reserved.